养狐狸代表什么意思?
狐(狐狸的“狐”),通灵之物、聪明伶俐~ 传说黄帝有臣子叫狐突,晋国公子重耳逃亡至楚国时,楚王对他很好,让大夫狐偃陪着他。于是这些人便被传为了狐姓祖先。 而“貍”则是在宋朝以后才出现的字,《百家姓》中也明确注明了“狸”姓来源:以字为氏。意思就是说因为狸这个字而有了这一姓氏。 所以从汉朝开始一直到宋朝,狐狸一直都被单姓“狐”;而宋朝之后人们才开始采用“狸”姓。
那么问题就来了——为什么到了今天,绝大多数人都会把“狐”写成“狸”呢? 因为“狐狸”的“狐”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是一个多音字,读作 hú 的只有一个义项:狐狸,俗称“狐狸精”,学名“紫貂”。 而读作 hū 的第2个义项就是“狸”:同“胡”。 多音字都是这样的,每个读音都有多个意义。但大多数情况下,一个读音只有一个意义是最常用的,其他意义的读音都是不经常用的。而且最常用的那个意义往往是第一义的。
“狐”作为“狐狸”的简称,一直是公认的第一义。所以从汉代到宋代,“狐”一直被广泛使用,从未被人怀疑过。 但到了明代,有人提出“狐”其实是“貍”的误字!理由是《礼记·檀弓下》中有“狐裘之温也”一句,其中“狐”字后人注家都认为应该写作“貍”。 于是有些人就信了,认为“狐”确实是“貍”的误字。并且用这个理由来反驳“狐”是“月”的误字,也就是否认了“狐”姓的正确性。
到了清代,这种情况愈演愈烈,许多人都认可了“狐”是“貍”的证据,从而将“狐”改成了“貍”。以至于现在许多词典都将“狐”列入了异形词,并建议全部改为“貍”。 这种错误是很典型的“认误不认错”。虽然“狐狸”的“狐”有个别音hu,但是这个字从来没有出现过“胡”的意思。反而另一个字“葫”,在汉代以前一直都是表示“山核桃”之意的“胡”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