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的耳朵为什么会有分支?
耳道的外耳部分是由皮肤覆盖的中空结构,与眼睛和嘴巴一样,具有感觉和调节功能。 外耳道的底部是鼓室,有耳膜(听小骨),肌肉(咽鼓管)和神经(感受器)。这些结构和人类基本相同。 有耳朵的动物,其外部特征基本上与人类相似,因为它们要接受声音的刺激。但是它们的听力能力比人类强的多。很多动物都可以听到很高的频率,比如猫科动物和犬类能听到约40KHz的频率,而人只能听到不到20KHz的频率。 许多昆虫有非常灵敏的听觉器官,比如蜜蜂可以听到振动的频率高达75000Hz!
有些鱼类没有外耳和中耳,但它们的内耳构造基本和哺乳纲的动物是一样的,所以也能感知声音。 但是有些哺乳类的耳朵也不是一样的。比如长鼻子的动物(象、长颈鹿等),他们的耳道是很深的,并且是螺旋形的,以便于将声波传到内耳中。而对于短鼻子动物而言,它们没有螺旋形的耳道,而是将声波直接传到鼓室。
对于所有的哺乳动物来说,内耳的结构基本是相同的。它由前庭管、鼓室、卵圆窗和闻动脉组成。前庭管主要与平衡有关,鼓室主要与听力有关。 虽然不同的物种的内耳基本相同,但对于同一个物种来说,它们的内耳又是各有差别的,这是由它们的不同的生活习性以及脑部的解剖所决定的。
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讲,动物(包括人)的耳朵最初的作用是平衡器官,相当于植物的根系,植物通过根系扎向土壤,以此感受外界力量和感受自身运动从而保持直立。耳朵里的耳蜗里有无数个毛细胞,可以感受不同方向的加速运动(各种方向加起来有21个),以此来保持身体直立。耳蜗的横截面是一个螺旋形,像蜗牛壳一样,这样,各个方向的感受细胞就可以通过螺旋不同的面来安排,从而合为一体。如果从横断面切开耳蜗,可以看到一条裂缝,这就是淋巴液流动的通道。
动物在进化过程中,逐渐学会通过空气中的声波来获知周围环境的变化,比如天敌、食物和配偶。耳蜗作为对加速变化敏感的器官,理所当然地被用来作为感受声音的工具。但是,如果声波直接进入耳蜗,因为整个耳蜗内充满了液体(淋巴液),各个面上的毛细胞很难区分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变化(都被混乱的声波搅混了),动物的平衡感就会受到严重影响,所以进化的产物,就在耳朵的外端加了一个漏斗状的装置,通过“漏斗柄”把收集到的声波通过传导装置传导向耳蜗,一方面起到将声波放大(漏斗状)的作用,一方面在漏斗柄和耳蜗之间加一阻隔,防止声波直接进入耳蜗(骨性结构的听小骨和鼓膜)。人类的耳朵的耳廓就是漏斗,其他动物的耳朵因为耳廓的面积不够用,再加一个“漏斗柄”来起到扩大漏斗面积的作用(长耳朵的动物),我们称呼这个漏斗柄为“耳廓”。其实,不管长耳朵的动物还是短耳朵的动物,这个漏斗的形状是基本相仿的,因此,狗的耳朵和人的耳朵,其实是一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