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异位性皮炎提高免疫力有用吗?
异位性皮炎(atopic dermatitis,AD)是一种慢性、复发性、炎症性皮肤病[1,2]。发病原因尚不明确。其基本病理改变为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和局部的免疫功能紊乱,是机体对环境中的变应原过敏导致的一系列炎症反应[3-6]。 临床上主要以剧烈瘙痒、皮疹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。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,在儿童中高达40%~50%,成人也有较高的患病率(约10%)[7-9]。由于病因不明及临床症状复杂而多变等特点,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,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负担和精神压力[10]。
一 诱发因素
根据流行病学调查,遗传和环境是影响AD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,其中环境刺激因子包括食物蛋白、螨虫及霉菌等过敏原以及日光、温度变化、干燥等因素;个体易感基因不同,引起皮肤敏感的因素也不同 [11, 12](图1)。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IgE介导的食物蛋白过敏机制,但具体机理仍不清楚[13]。部分AD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增高,但仅有小部分患者与食物蛋白相关,且仅有1/3的患者通过避免接触致敏食物后能改善症状[14]。 因此有学者认为,单纯由食物蛋白引起的AD可能只是AD诸多诱因中的一个环节或触发因素,即食物诱发了机体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从而导致AD的发生、发展。
二 治疗现状 AD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并维持疾病稳定,从而提高生活质量。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两种类型 [15, 16](表1)。
1.局部治疗 ①外用药。临床上常用的外用糖皮质激素种类繁多,作用机制均为抑制炎性介质释放,减少炎细胞聚集,抑制神经递质释放而产生抗炎作用[18, 19]。但是长期、大面积使用激素外用药可能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甚至副作用,如面部痤疮、骨质疏松、肥胖,甚至感染等情况。②抗生素。当皮损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时,需要应用抗生素进行辅助治疗,以控制细菌繁殖,减少炎症反应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长期、频繁地使用抗生素不仅不能起到预防细菌再感染的作用,还可能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,同时还会降低局部正常的菌群生态平衡,增加真菌感染的机率,反而加重病情。③保湿润肤剂。常用保湿润肤剂主要是含有角鲨烯、神经酰胺的成分。
2.全身治疗 ①口服抗组胺药物。第一代抗组胺药作用时间较短、镇静作用强,但可引起头晕、嗜睡、无力等症,还可引起胃肠道不适等症状。第二代抗组胺药较第一代为弱效、长效,无中枢镇静作用,较少引起嗜睡、头晕等,但也偶见口干、便秘等,且价格较高。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二代抗组胺药。 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抗组胺类药物可用于缓解AD的症状,但其并不能改善疾病的病程,而且长期、大剂量的服用此类药物会引起一定的耐药性,停药后又会出现反跳现象,故一般不用于长期的系统性治疗。
②免疫制剂及其调节剂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包括他克莫司和他卡西醇。其作用机制为抑制T细胞的活化,阻断IL-2的分泌和T细胞的增殖,还能诱导淋巴细胞凋亡,发挥较强的抗过敏作用。环孢素可作用于T细胞,抑制细胞生长,从而阻止AD的发展[28];甲氨蝶呤具有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;霉酚酸酯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来发挥免疫调节功能。上述药物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疗效显著,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,例如他克莫司可引起恶心、呕吐、厌食等消化道不良反应; 环孢素可能出现高血压、肾毒性、肝功能异常等严重副反应,且价格昂贵。
目前AD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案,临床多采用多种疗法联合使用的模式进行治疗,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。另外,本病的治疗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。
三 前景展望 目前对于A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致病因素上,但对于其治愈效果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指南可供参考和研究探索。现有的文献资料表明,免疫学检测是诊断AD的金标准,也是评估患者病情转归的主要依据。因此,我们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建立基于免疫学指标变化的预测模型,以便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,进而实现更加有效、便捷、经济的诊治途径和方法。